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先进典型
北京自然博物馆优秀个人——李竹
发布时间:2019-07-29 10:00

在双翅目相关类群的分类学研究上取得新进展。每年坚持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积累研究材料,获取野外观察的第一手资料。与国际同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交换研究所需要的古老以及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国际研究最进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双翅目几个类群中百余个新种,发现了大批中国的新纪录属种,修订了同物异名等分类学上多年来不能厘清的难题,更新了我国几个类群的最新的属种信息。截止到2018年,共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合著出版1部科研专著,参加撰写《秦岭昆虫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等14部科研专著,并担任《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主编和《河北动物志》的副主编。

尝试学科交叉,在昆虫化石分类和昆虫生态学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在扎扎实实做好本专业的同时,积极在学科交叉中寻找突破点和创新点。2004年在承担的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专项中,把分类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趋光的干扰性昆虫这个概念,为防止奥运会比赛期间干扰性昆虫的袭击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了关于防范奥运场馆夜间趋光性昆虫骚扰的建议,获得了北京市科协系统优秀专家建议三等奖。在2005年承担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运用古今昆虫对比的研究方法,对世界上唯一的陕西中三叠昆虫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了解其后时代中昆虫群的发展和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昆虫分类学大气候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忘初心,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2004年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的优秀人才培养专项1项,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热心科普事业,及时普及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也只有向公众普及才更有意义。除了潜心于昆虫分类学的研究外,还在研究之余致力于科普工作。主持完成中国科协科普专项1项,参加完成北京市财政科普项目1项,参加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团队项目《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公共生态道德教育》1项,正在主持《京津冀双翅目昆虫学分类学研究及科普转化》1项。主编科普书1部,主持完成科普短片1个,合作翻译科普专著《昆虫记》1部,参编4部科普书籍,审校多部科普图书。在《环球人文地理》、《大自然》等科普杂志以及科普网站上发表科普文章60余篇。

作为校外辅导员,多次辅导北京市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2010年指导的北京朝阳区二道沟摇蚊问题与环境关系研究获得一等奖。经常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科普节目的录制、中国儿童报等媒体的科普采访等,每年在单位钟健讲堂、中小学校和社区为公众举办科普讲座数次,并广受好评。

兼顾博物馆学工作,致力于自然博物馆的发展。作为一名博物馆人,博物馆学的相关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参加完成馆内固定陈列项目4个:动物——人类的朋友1期(2001年)、动物的奥秘(2004年)、动物——人类的朋友2期(2009年)、神奇的非洲(2012年),在展览中负责部分内容的大纲设计及其标本陈列。此外,还参加了《迎春昆虫展》等数个临时展览的陈设。2007-2008年,参加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并受邀参加了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七分会场——科技馆教育方法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2009年,该论文获得第二届北京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2010年荣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先进个人奖。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民进东城区第二届区委委员、民进北京市第十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东城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东城区特邀监察员,积极参政议政,履行社会责任。撰写的信息多次获奖,并多次获得优秀会员和参政议政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