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院内新闻
自然馆与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8-11-05 11:50

黎明鸟正型标本BMNHC-PH1156AB

黎明鸟正型标本紫外线下照射

黎明鸟归入标本及其紫外线照射BMNHC-PH1154AB

翅膀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显示的飞羽羽根

10月25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刘迪、张玉光与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Luis M. Chiappe、Francisco J. Serrano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刊物《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两件距今约1.3亿年前的反鸟类化石:里氏黎明鸟Orienantius ritteri。里氏黎明鸟属名Orien源于拉丁语意为黎明,代表鸟类演化的开端,种名ritteri献给德国物理学家--紫外线发明人约翰.里特(Johann W. Ritter,不仅保存了化石中十分罕见的软组织结构,在骨骼形态上还展现出与更进步的反鸟类具有的许多相似特征,表明在反鸟类演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支系已出现明显分异性。因此,里氏黎明鸟的发现为认识鸟类的早期辐射演化和分异、完整的功能解剖学和空气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里氏黎明鸟发现于河北省丰宁县四岔口盆地早白垩世花吉营组的地层中,代表了热河生物群中时代最早的鸟类化石之一。为深入了解早期鸟类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联合研究团队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里氏黎明鸟的骨骼和飞羽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里氏黎明鸟具有较低的展弦比(Ar=6.2-6.4)和翅膀载荷(WL=0.23-0.24425 g/cm2)。里氏黎明鸟的翅膀具有低展弦比值(既翅膀短而宽),在飞行中这种类型翅膀可在尖端产生较大漩涡,因在一定的速度和攻角下,翅膀面积更大的鸟类(既较低的翅膀载荷)产生的升力要比那些翅膀面积小的鸟类要大,联合研究团队推断里氏黎明鸟在飞行过程中如现代雀形目鸟类一样,采用拍打翅膀和折叠翅膀滑翔前进(flapping and gliding)这2种周期交替的飞行模式,与持续拍打翅膀相比,这种飞行策略能使里氏黎明鸟节省飞行成本,提高飞行效率。

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百千万人才项目支持。

(刘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