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普及>>科普动态
“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8-06-07 17:58

郭广生院长致辞

观察标本

合影

为进一步加强在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6月7~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专业委员会支持,北科院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罗伯特?莱斯(Robert Reisz),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美国丹佛自然科学馆资深研究员大卫?克劳斯(David Krause),德国古生物学会副主席、波恩大学地学科学院院长托马斯?马丁(Thomas Martin),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等50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北科院院长郭广生出席会议并致辞。自然馆馆长孟庆金主持会议。

郭广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北京正在深入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这两只“翅膀”同向发力、协同配合。科研机构特别是市属科研机构,理应起到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北科院是北京市政府直属的大型多学科科研机构,以服务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己任,聚焦科学普及与传播、城市安全与治理、城市环境与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智库、生物医药与营养健康、高精尖技术六大重点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公益研究,努力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在科普领域,北科院现拥有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两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一批科普基地,加强科普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北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院属自然馆长期致力于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传播工作,馆藏标本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外科普机构有着深入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自然博物馆在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多项成果在国际期刊《Science》和《Nature》刊载,被授予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去年成功参与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科普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希望此次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为古生物研究贡献智慧和思想,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科学基础。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所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伯特?莱斯教授、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正式开始。会议围绕“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新证据与阐释”主题展开研讨,聚焦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已知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和具有树栖、水生、地穴生活或滑翔等行为特征的多种早期哺乳动物化石。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和中国在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在“热河—燕辽生物群哺乳动物演化和阐释”“国外最新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新证据”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研讨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最新进展,探讨不同阐释方法带给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有效性。

会议还专门安排一天半的时间,让与会专家现场镜下观察中国近年来发现的部分重要早期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同时,11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共同联合,在自然馆举办“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特展。该展览集中展出53件31种在中国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23件模式标本,这些重要学术成果多数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

近年来,中国成为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中的重要标本来源,从1997年第一个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哺乳动物的发现报道,到之后20多年中,许多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被陆续发现和研究,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均由北科院自然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完成。

作为会议联合主办方和承办方,北科院自然馆不仅搭建了国际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界进行有效的科研信息和方法整合的国际交流平台,拓宽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古生物学研究实力及影响力,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中国对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张一涵/文 吴亦凡/摄)